
澄迈做足绿色文章,共享生态红利
厚植底色筑大美家园
■ 海南日报记者 高懿
天朗气清,开窗见绿,碧水潺潺。如今的澄迈,天蓝、地绿、水清,满城山水画,愈来愈动人。
2019年,澄迈县政府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年度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均为优秀;2020年,澄迈县生态环境局被国务院污普办评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表现突出集体,获评中国环境报社宣传工作先进单位。2021年,澄迈县成功获评“点赞·2021践行生态文明发展优秀县”荣誉称号,“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建设幸福美丽新澄迈”实践案例入选《小康路上的绿色力量——2021绿色影响力案例汇编》;在海南省2020年度市县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市县……一个个荣誉,是澄迈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有力佐证。
守望蓝天白云
惬意舒适生态美
“选择在澄迈养老,就是看重这里的空气和环境,蓝天、白云、霞光……这景色,看着就让人高兴。”近日,来自山西的“候鸟”老人王福海谈起落户澄迈的原因时,如是说道。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澄迈青山绿水得以长久保持,空气清新不打折,离不开常抓常管。”澄迈县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称,近年来,澄迈率先在全省开展镇域生态环保巡查、设立镇级环保机构、编印地方环保教材等工作,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专项规划,建立健全绿色考核体系,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此外,为切实提升居民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澄迈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保护,全县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背后,也离不开澄迈加快构建大环保格局的努力。出台实施《澄迈县各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澄迈县生态环境局与海口海警局澄迈工作站执法协作配合办法》,进一步形成环保合力,推进环保各项工作落实。同时,深入贯彻落实《澄迈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专项规划2019-2025年》,积极申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此外,澄迈以超常规举措推进高质量发展,为省县重点项目提供优质的环评审批服务,完成老城经济开发区环保审批和执法权限授权、推进海南生态软件园“极简审批”,真正让园区说了算。
为让天更蓝,空气更清新,澄迈的脚步从未停歇——澄迈县持续深化生态领域改革,建立健全精细化管控、常态化调度等制度机制。
其中,澄迈县现已探索建立生态损害及补偿制度,成立澄迈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了《澄迈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完成了富力红树湾项目破坏花场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推进落实生态补偿工作,与海口市、临高、屯昌和琼中等4个市县对接签订了《南渡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守护绿水青山
以绿为底景色美
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近日,走进澄迈县金江镇夏富村,一处有花有草、水清岸绿的“景观池”格外吸引人,周边房屋依水而建,居民在这里临水而息。
但在村民的记忆中,夏富村的池水并不是一直这样清亮。“整治之前,这里是个污水塘,水面上经常漂浮着一些生活垃圾,周边鸡鸭粪水都往这里排放,脏、乱、差的环境让村民避之不及。”夏富村党支部书记王晓娇向海南日报记者介绍,住得离池塘稍近些的村民都不愿意开窗——味道太臭,蚊虫也多。
昔日“臭水池”,如今变成了村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得益于澄迈县纵深推进“治水”工作。澄迈县以项目建设方式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将夏富村等5处黑臭水塘纳入一期项目,遵循“外源减排、内源清淤、水质净化、清水补给、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进行系统化治理,在水体内种植水生植物,帮助净化水质,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澄迈县将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工作纳入“六水共治”重点工作,作为维护生态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澄迈县不仅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管用一体化推进领导小组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建管用一体化工作机制,而且采取PPP、EPC+O模式推进农村污水治理项目,确保建管用一体化。
截至目前,全县建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行政村达到93个,自然村313个,行政村覆盖率为5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31%。
其中,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治理的自然村共有33个,采用一体化处理工艺治理的自然村有259个;采用人工湿地工艺治理的自然村有11个;采用一体化加湿地工艺治理的自然村有6个;采用人工干地工艺和生态厌氧池治理的自然村各有2个。
守住绵绵乡愁
宜居宜游村庄美
“清走了垃圾,大街小巷干净整洁,村里的环境更美了!”“路也修好了,不再是坑坑洼洼,现在的环境真舒服。”近日,走进澄迈文儒镇珠宝岭村,几个村民你一言我一语,聊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带来的新变化。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之一,也是澄迈县助力生态振兴,推动实现生态宜居目标的工作重点。澄迈县各级政府真抓实干,推动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基层党员干部冲锋带头,村民积极参与,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不仅为乡村振兴凝聚民心,更夯实美丽乡村的基础。
洁白的瓷砖、冲水式马桶、干净整洁的环境,提及自家改造后的无害化厕所,罗驿村70岁村民叶值秋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改厕‘改’出了新生活,干净又卫生,心情都跟原来不一样了。”叶值秋一边打扫厕所一边说。
叶值秋家厕所“大变样”是澄迈农村改厕工作带来变化的一个缩影。
农村改厕是一项看起来小,实则面广量大的民生工程。截至目前,澄迈县已动工1957户,动工率为78.3%,已竣工1772户,竣工率为70.9%。累计完成自2013年以来各级财政支持改造的农村户厕摸排30744座,共发现问题厕所29座,目前已全部完成问题厕所整改工作。
农村人居环境是否整洁优美,生态村庄是否宜居,垃圾处理也是关键一环。对此,澄迈县建立生活垃圾收运规范化的作业流程,合理规划收运路线、点位和垃圾桶数量,全县共布设收集点位约6000个,垃圾桶约13500个,垃圾收运线路61条,同时金江镇、老城镇环卫基地建设工作也在推进中。
“通过以上的工作开展,澄迈‘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分类体系已初步形成,做到定点收集、定时收运、及时转运、日产日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在2022年全省第一季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阶段性评比中排名第三名。”澄迈县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人若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澄迈县下一步将把农村人居环境纳入村规民约中,完善相关内容,明确村民维护农村人居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推动形成村民主动参与的长效机制,消除村民“等靠要”等依赖思想,提升村民参与积极性,确保农村人居环境保持干净整洁井然有序。
俯瞰澄迈大地,山峦叠翠,水天一色。浓淡相宜的“生态绿”“村庄清”,已成为澄迈县高质量发展和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底色。
在绿色打底的画卷上,澄迈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发挥生态优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走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之路,令这片文明厚土焕发出勃勃生机。
(海南日报金江10月15日电)
1
近年来,澄迈县将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工作纳入“六水共治”重点工作,作为维护生态的一项重要举措
截至目前
全县建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行政村达到93个
自然村313个
行政村覆盖率为5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31%
其中
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治理的自然村共有33个
采用一体化处理工艺治理的自然村有259个
采用人工湿地工艺治理的自然村有11个
采用一体化加湿地工艺治理的自然村有6个
采用人工干地工艺和生态厌氧池治理的自然村各有2个
2
截至目前
澄迈县农村改厕已动工1957户
动工率为78.3%
已竣工1772户
竣工率为70.9%
累计完成自2013年以来各级财政支持改造的农村户厕摸排30744座
共发现问题厕所29座
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